“野鹤尚能寻伴侣,阳雀深山早教归”,是前秦《璇玑图》内的一句诗,图内只有841字盈珑操盘,却可以解析出7958首诗。
不过,《璇玑图》的作者,不是耳熟能详的大诗人,她是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子。
这幅图是一个女人对丈夫的呼唤,那最后这名女子又是何结局呢?
忠贞的爱情五胡十六国时期,陕西这里的政权是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。
第二代君主苻生继位后,好滥杀大臣和妃嫔,朝野人心惶惶。
氐族贵族与汉族士人联合密谋推翻暴政。
时任龙骧将军的苻坚,暗中联络尚书吕婆楼、将军梁平老等,获得禁军支持。
展开剩余96%趁着苻生大醉,夜宿宫廷,苻坚亲自率领死士突入寝宫,生擒了苻生。
苻坚将苻生废为越王,为了团结六夷,推行胡汉共治,改元“永兴”,自降称号为“天王”,这一年是公元357年。
也是这一年,有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武功县呱呱坠地了。
她的名字叫苏蕙,自幼聪慧过人。
她三岁开始习字,五岁可以诵诗,七岁学会作画,九岁精通刺绣,十二岁便擅长织锦,到及笄之年,已经成为才貌双全的闺秀,在当地非常抢手。
饱读诗书的苏蕙,一直倾慕书中文武兼济的好男儿。
她的父亲是陈留县令苏道贤,给她安排了很多亲事,她都看不上。
眼看到了16岁,马上成为大姑娘了,家里一直非常着急。
有一回,苏蕙随家人到阿育王寺烧香游玩。
烧完香后,苏蕙和侍女到山脚下踏青,走到河边时,看到一个男子在河边练习射箭。
这个男子就是窦滔,出身将门,祖父窦于真是前秦的右将军。
只见他箭术超凡,仰身射飞鸟,俯身中游鱼,长得又仪表堂堂。
苏蕙上前和窦滔交谈,发现窦滔不仅武艺高强,还身负才学,苏蕙便心生爱慕。
窦滔也对蕙质兰心的苏蕙一见倾心,便让家里长辈出面,请媒人上门求亲。
两家也算门当户对,最后一拍即合,两人结为连理。
婚后二人曾琴瑟和鸣,常切磋诗文,窦滔常夸苏蕙是自己的“知己”。
因窦滔才能卓著,被苻坚重用,并被火速提拔为秦州刺史。
在任期间,窦滔更是政绩卓著,屡建军功,在苻坚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好景不长,窦滔身为王猛的部将,他的崛起,使汉人集团越发壮大。
这让氐氏贵族越发忌惮,很快窦滔就被人诬陷暗通东晋,有结党营私的嫌疑。
为了平衡朝堂势力,在378年,苻坚把他流放到了沙州。
守护爱情此时的苏蕙,刚刚22岁,不舍得与丈夫窦滔相隔两地,便陪着窦滔一起前往沙州这个西北边陲苦寒之地。
可能是官场失意,让窦滔一度心灰意懒。
他在沙州整日饮酒消愁,很快结识了一名善解人意的歌姬赵阳台。
苏蕙劝他低调行事,窦滔依然纳了赵阳台为妾。
苏蕙无奈之下,只能接受此事。
可是,自小锦衣玉食,知书达礼的苏蕙,又怎么比得上能歌善舞,擅长逢场作戏的赵阳台。
很快,就因为一连串的小事儿,苏蕙被赵阳台成功离间,遭到了窦滔的厌弃和冷落。
苏蕙自然非常生气,便收拾行李,独自回了家。
到了381年时,苻坚决心南下攻打东晋,急需军事人才。
于是窦滔被苻坚重新启用,任命为安南将军,调任襄阳。
窦滔调任襄阳时,依然带着歌姬赵阳台。
苏蕙因为厌恶赵阳台的品性,不愿和窦滔一同前往襄阳,窦滔一气之下,不再和苏蕙联系。
长久的孤独,让苏蕙自尊心倍受打击。
她终于想通了,不能再继续郁郁寡欢下去,下定决心要挽救自己的婚姻。
苏蕙将840余字织于八寸(约26厘米,单字不足1厘米)见方的锦缎上,每厘米布面需穿插超24根经线,840字涉及数万次经纬交错,容错率极低。
花费数月时间,将“思念、悔恨、愤懑”等情绪交织成诗,苏蕙创作出了回文诗《璇玑图》。
图中文字纵横反复皆可成诗,包含三言到七言多种格式,表达出了苏蕙的缠绵之情和悔意。
382年,窦滔收到《璇玑图》后,感慨苏蕙创作此图的意志力,和对婚姻的重视。
琢磨许久后,窦滔才渐渐找到图里的玄机。
从这幅图里,他看到了苏蕙对他的爱意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渴望。
这其中有哪些诗呢?
如:“本要与夫同时去,公婆年迈身靠谁”;“更想家中柴米贵,又思年幼少寒衣”;“思量当初结发好,岂知冷淡受孤欺”;“叔父恩深久别里,鸳鸯枕上泪双垂”;“野鹤尚能寻伴侣,阳雀深山早教归”;“可怜天地同日月,我夫何不早归回”。
窦滔自己在沙州,家中全靠苏蕙一人支撑。
苏蕙独自一人照顾孩子、照顾公婆,又被丈夫嫌弃,独守空房。
图中的诗句,深深刺痛着窦滔的心,他深感得妻如此,夫复何求。
深受感动的窦滔送走了赵阳台,隆重迎回了苏蕙,二人终于重修旧好。
《璇玑图》的解读《璇玑图》被公认为回文诗鼻祖,可解读出数千首诗。
最基础的阅读方法有两种:纵横正反读、区块化解读。
这首诗可从右至左、左至右、上至下、下至上直线阅读。
如右上角顺时针读为“仁智怀德圣虞唐”,逆时针则成“伤惨怀慕增忧心”。
斜向交叉阅读可衍生新诗,例如对角线或“之”字形取字。
另外,如果按五色丝线分区(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黑、紫),每色区域独立成诗,主题各异。
若以中心“心”字为轴,也可以辐射状向外扩展阅读。
基础阅读中,还可以只取方阵四角文字组合成诗。
明代康万民兄弟总结出十二种读法,覆盖所有可能路径:正读与反读、起头读、逐步退一字读、交叉读、中间辐射读。
通过上述方法,一共可以解析出7958首诗(三言至七言体均有),包含爱情、忠贞、讽喻等主题。
比如四言诗“赵轻淑女,佞巧奸险”,暗讽赵阳台;五言诗“岁寒识松柏,患难见真情”,表忠贞;七言诗“明月皎皎照空帷,思君长夜泪沾衣”,抒思念。
武周时期,武则天亲自主持编撰《织锦回文记》,盛赞《璇玑图》“纵横反复,皆成章句”盈珑操盘,苏蕙的才情“超古迈今”,并亲自解析两百余首诗作,推动《璇玑图》在宫廷传播。
历代文人也持续研究解读,士大夫阶层将它比作“文字迷宫”,竞相破译6p.a3q6.cn方阵中的回文诗,形成了“长安纸贵”现象。
结语张潮在《奚囊寸锦》中指出,《璇玑图》中的诗句可以称得上“泣血之情穿透回文机巧”,璇玑图成为了忠贞爱情的图腾。
至今陕西扶风等地,依然保留着新娘织诗文帕的婚俗,而“苏蕙的锦,女儿的心——丝丝缕缕断不得”。
中国几千年诞生了很多王朝,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,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姓氏。
其中有的是单姓,有的是复姓,不过复姓一般比较少见,这也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有些复姓是日本独有的。
中国的姓氏如何演变的呢?又有哪些复姓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呢?
中国“姓”和“氏”上古母系社会时,群婚而居,不知生父是谁,为了避免近亲通婚,中国只有母系的“姓”,还没有父系的“氏”。
那时期诞生的姓,多包含“女”字旁,如上古八大姓:姬、姜、姚、嬴、姒等,体现"姓从女从生"的特征。
而随着人口迁徙,人们不断聚居。频繁的战争、生存工具的提升等,都使男性地位逐步提升,掌握了主导权。
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垄断,以男性为首领的贵族诞生。
父系宗法制度逐渐完善,同姓族群跟随父亲分迁各地,形成新的支系。
为了区分贵族等级和社会地位,“氏”出现了。
贵族便开始以封地、官职、职业等为氏,平民没有氏。
比如以封国为氏的周、齐、楚、燕等,以官职为氏的司马、司徒等,以职业为氏陶、屠、卜等。
未成为天子前,周文王、周武王是“姬姓周氏”,成为天子后,遵循礼制,不再有“氏”,而是用尊号或者职位代替。
周天子分封诸侯后,其子孙再依据不同标准创立新的氏,单以“姬姓”,就直接衍生出了411个氏。
战国至秦汉时期,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,血缘稀释后,宗法制度崩溃。
同姓通婚增多(如姬姓诸侯联姻),姓氏的婚姻区分功能弱化。
贵族后裔又以国名或祖先名为姓,进一步模糊了姓与氏的界限。
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废除分封制,推行郡县制,导致贵族特权瓦解,氏原本“区别贵贱”的作用逐渐失效。
同时,平民崛起加速了身份标识的模糊化,氏开始与姓混淆使用。
到了汉代时,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,都开始混用姓氏,比如刘邦姓刘氏、司马迁姓司马氏。
现代的单姓或复姓体系逐渐形成并确定。
而其中的复姓人口,相对比较少,又经历过多次避世或者融合,复姓在现代更是少见。
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总数多达约2.4万个,但经过历史演变,目前仍在实际使用的姓氏有6150个。
日本多为复姓,弹丸小国出一个名人,就会被世界记住。
在我们中国,有三个姓氏,常常被误以为是日本姓氏。
这三个姓分别是端木、东野、新垣,它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?
端木姓氏端木这个姓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。
春秋时期,按照礼制,男子称姓,女子称氏,男性多以“氏+名”来称呼。
商朝末年,楚人首领鬻熊投奔周文王,帮助周文王和周武王讨伐商纣王。
鬻熊是芈姓,熊氏。他生了两个儿子,嫡子叫熊丽,庶子名端木。
到周成王时,为了维护长江流域的统治,也为了表彰鬻熊当年参与伐纣的功绩,周成王册封熊丽的孙子熊绎为子爵,可以建立楚国。
而作为庶子的端木,按照礼制,不能继承芈姓主支“熊”氏,需另立分支标识。
所以端木的儿子典,未册封不能以封地作“氏”,便引用父亲的名字作为新的姓,这样一个新的独立分支便出现了。
端木这个复姓,最早为我们所熟知的名人叫“端木赐”,就是孔子的弟子“子贡”的姓名,端木氏,名赐。
子贡的后人,或为躲避战祸、或因家族繁衍,有的继续使用端木,有的则用端、贡、沐、木作为新的“氏”。
因为单姓端和木的使用,端木这个姓在国内非常少见,只在安徽和浙江有一小部分。
就比如山本、岸本、松下这样的姓一样,一听上去,还以为端木也出自日本。
东野姓氏东野氏是周文王的嫡系后裔,周武王灭商后,封弟弟周公旦于鲁。
但是,周公需要留朝辅政,帮助周武王创立宗法制度和礼乐文明,所以便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封为鲁公。
鲁公伯禽第三个儿子叫姬鱼,因为周公辅佐文王、武王、成王,功绩无法估量,所以姬7q.a3q6.cn鱼受封于“东野”之地,于是用封地作为了这一支的“氏”,称东野田(后来简化成了东野)。
东野鱼这一支,至今还有一些族人繁衍,多分布在山东曲阜、泗水、平邑等地。
历史上有记载的人物也有不少,比如洩声子、东野稷、东野获、 东野沛然等。
公元前6世纪参与齐鲁炊鼻之役,以精准箭术射杀齐国勇士子渊捷的战马,展现鲁国武将的作战能力。
他的家族后裔以东野为氏,成为东野姓的重要起源支系。
现代东野姓氏族人中,68%可以追溯到洩声子这一支,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。
可能是日本著名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名气传播,使国内很多人误以为东野这个姓氏只在日本。
日本的东野姓氏可能来源于中国,也有可能是在哪块东边的野地里出生命名的。
新垣姓氏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(姬高) 被册封在新垣这个地方,他的后裔用封邑名“新垣”作为氏,形成主支。
战国时期,魏国大将新垣衍(毕公高后裔)为早期代表人物,曾在公元前257年游说赵王,尊秦昭襄王为帝。新垣姓氏可以在《史记》、《战国策》中找到。
此外,战国时期秦国嬴姓公族,因功受封于新垣邑,形成另一支独立源流。
西汉文帝时,新垣平以方士身份,进言阐述“日再中”、“玉杯”等祥瑞事迹,受封上大夫。
明太祖洪武五年,朱元璋赏赐福建的三十六姓船工迁居琉球。其中,林姓族人后改氏为“新垣”,融入久米士族。
琉球一直属于中国的藩属国。
清朝末年,日本利用琉球渔民遇害事件,以“保护属国”为名出兵。
日本迫使清廷签署《北京专约》,承认日本对琉球的“保护权”,并勒索50万两白银赔款,为吞并琉球铺路。
日本在甲午海战胜利后,日本军警突袭首里城,武力挟持末代国王尚泰迁往东京,宣布废藩置县,设“冲绳县”,琉球王国至此灭亡。
琉球被日本吞并后,该支新垣氏成为日本冲绳县常见姓氏。
新垣在国内人口比较少,也有可能是避祸改了姓,历史上没有多少名人。
而日本有位演员叫“新垣结衣”,比较出名,所以容易使人产生误会,以为新垣只是日本的姓氏。
结语姓氏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之一,它的演变过程不仅记录了历史变迁,也为我们多民族的8r.a3q6.cn融合提供了文化认同的纽带。此外,通过姓氏,我们也能追本溯源,提高我们的凝聚力。
你们还知道哪些容易错认的复姓呢?
张廷玉,一生科举、做官,可谓顺风顺水。
康熙去世前,未参与九子夺嫡,工作也没有任何纰漏的他却被康熙连贬三级。
同僚和他的家人都对此非常担心,他却淡定的告诉儿子8个字。
是什么让他如此淡定呢?这么淡定的他,又为什么被乾隆剥夺了太庙资格呢?
张家麒麟子张廷玉出身于官宦世家,父亲张英(六尺巷那位名人)是康熙皇帝近臣,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,民间称“宰相”。
小时候的张廷玉虽然非常聪明,但生性调皮捣蛋,经历了三次鬼门关,吓得张英只好将他关在家中,学习四书五经。
第一次,嗷嗷待哺中的张廷玉,从马车中爬了出去,不慎掉下马车,昏迷不醒。
眼看没了呼吸,张家人都准备给他办理丧事了。没想到,3天以后,他自己醒了过来。
待稍微长大点,张廷玉时常跑出去瞎玩。
第二次,张廷玉和小伙伴跑到山上打鸟时,没想到窜出了一只野狼。
胖胖的张廷玉跑得最慢,被野狼追上,照着屁股就咬了上去,还好屁股肉多,被及时出现的猎人救了下来。
还有一回,与父亲张英外出访友,张英在街边挑选礼物时,张廷玉又从张英眼皮子底下溜走,跑到河边逮鱼去了。
张英买好礼品后,环顾四周找不到张廷玉,便沿着街道寻找,突然看到前方一大堆百姓围在河边,大喊有人落水了。
张英暗叫不好,跑过去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儿子,赶紧跳进湖里救人,可是张英也不会水,使了半天劲儿,只能看着张廷玉飘远,直到在湖面消失。
正当张英陷入绝望时,巡街的衙役赶了过来,身边跟着一个浑身湿漉漉渔夫模样的男人,怀里抱着的正是张廷玉。
张英狼狈地从水中爬出,看着呼吸尚在的张廷玉,咬牙切齿,既庆幸又气恼。
打这以后,张家对张廷玉严加看管,再也不允许他私自外出游玩。
由于张英的家教非常好,又是朝中大臣,本就聪慧的张廷玉在28岁时顺利考上了进士。
康熙时期:崭露头角25岁时,张廷玉就可以参加会考,但那时候父亲张英是主考官,所以推迟了一届。
初入官场的张廷玉,被授予了翰林院检讨一职,开始了文官生涯。
1705年,33岁的张廷玉,随康熙南巡,期间表现良好,得以入职南书房,获得了近距离参与中枢事务的机会。
众所周知,翰林院是镀金和熬资历的场所。
张廷玉擅长书法,学识渊博,负责编修《省方盛典》等官方文献。
打磨好资历后,张廷玉又去基层历练了几年,而后在他47岁时,被迅速提拔为刑部侍郎,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副部长兼司法部副部长。
我们都知道,吏部放到现在相当于组织部、人社部、纪委三个部门的集合,是明清六部中最难进的部门。
张廷玉在山东迅速解决了盐贩王美公叛乱案,平息了当地的舆情,又妥善恢复了南北交通。
刚做了一年刑部侍郎的他,就被升任吏部侍郎。
如此春风得意的张廷玉,却在康熙去世前,不问缘由,被贬三级。
九龙夺嫡风暴时期,这一个情况另朝野震惊,同僚及张廷玉子嗣都深感不解。
唯独张廷玉异常平静,劝儿子稍安勿躁:为父须待新君赐恩。
雍正死后:配享太庙康熙驾崩后,雍正即位。
没想到,第二天张廷玉就被召唤,而后重返南书房。
第二年,他更是被擢升为礼部尚书,开启了张廷玉“三朝元老”的权力巅峰。
张廷玉为什么能被如此重用呢?
这就好似汉武帝临终贬谪霍光,唐玄宗贬谪张九龄。
都是因为他们有真才实学,旧皇帝通过贬官,给新君留下政治遗产。
一来可以观察下这个官员的心性和养气水平,二来可以让新君获得施恩空间。
聪明的张廷玉早就看出康熙的心思,自然在被贬后好好表现,毫无怨怼之心。
雍正继位后,竭尽所能的想要搞创收。
张廷玉大力协助雍正,强力推动“火耗归功”,顺利地将地方上的灰色收入转入国库。
1729年,张廷玉55岁时,此时正值西北用兵,清廷办事流程繁琐,效率拖沓。
他创建了“军机处”制度,清晰制定奏章处理、文书传递的合理流程,使雍正时期做到了“当日事当日毕”。
又鉴于内阁权力过大,张廷玉建议完善奏折制度,所有奏折都可以直达御前,这一招釜底抽薪,彻底架空了内阁议政权,使皇权更加集中。
1730年,胤禩(八爷)暗中联合下五旗铁帽子王以及隆科多,通过散布雍正“苛待旗人”、“新政失人心”等舆论,煽动旗人不满。
八王党以“协助训练关内骑兵”为由,秘密携带本旗兵马入京,他们突然在朝会上提出恢复“八王议政”,真实目的是为了架空雍正。
张廷玉和雍正对了下眼神后,一边抓紧派人去通知胤祥救驾,一边当廷驳斥满清众亲王来拖延时间。
在军中素有威望的胤祥,很快夺回兵权,雍正也趁此机会一举铲除了八王党。
张廷玉在雍正朝作出了重要贡献,没有辜负康熙和雍正的信任。
雍正去世前,将张廷玉的功绩写入遗诏:“著张廷玉配享太庙,以彰元辅之功”。张廷玉达到了汉人文官在清朝的权力巅峰(兵权除外)。
乾隆时期:回老家吧乾隆登基后,为收服人心,他打算从推翻雍正部分改革处着手,这必然会引起雍正旧臣既得利益者的反对,尤其是张廷玉。
此时的张廷玉,门生故吏布满朝堂,更加引起了乾隆的忌惮。
乾隆担心张廷玉如霍光等人一样,架空皇权,所以一场清除雍正旧势力的斗争展开了。
于是,乾隆释放雍正囚禁的宗室(如允䄉),平反旧案,获得了大批拥簇者。
而面对新党的攻讦,雍正旧党随着老一辈的逐渐离世,渐渐败下阵来。
步入老年的张廷玉,多次请求致仕归家,乾隆挽留了几次后,终于同意了他的辞职。
可是,张廷玉谢恩时说:“世宗曾遗诏,臣可以配享太庙,请陛下赐我一个书面凭证吧!”
第二天,张廷玉收到了乾隆给的文书凭证,却只让儿子张若澄入宫谢恩。
本就对张廷玉不满的乾隆,立马火冒三丈,很快便罢黜了张廷玉,一并将他的太庙资格和爵位收了回来。
乾隆终于可以痛快潇洒了,他甚至通过文字狱和《四库全书》,将自己塑造为一个盛世明君,创造了一个书本中的康乾盛世。
清除了老爹的改革势力,乾隆新建了一个权力圈子,以和珅、傅恒等新贵组建的,只为自己服务的统治阶层。
十全老人,终其一生,为清朝关上了一扇门,又打开了一把枷锁。
结语张廷玉侍奉了康雍乾三朝,却落了个晚年不保的下场,令人唏嘘。
乾隆享用着亲爹雍正新政留下的政治遗产和财富,却笼络地主阶层废除新政。为了安逸和享乐,他同时清除了鄂尔泰、张廷玉等雍正旧臣势力。
这着实是“儿卖爷田不心疼”盈珑操盘,雍正泉下有知还坐得住吗?
发布于:安徽省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