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的母亲程氏怀孕时通弘网 ,梦到僧人进入家里借宿。
八九岁时,苏轼经常梦到自己是游历陕右的僧人。
成年后,苏轼得知自己和母亲梦到的僧人,与已圆寂五十年的戒禅师(陕右人且眇一目)高度吻合。
临终前,笃信禅宗的苏轼,仅用8个字,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,是哪8个字呢?
一生寻佛的苏轼苏轼受佛法的熏陶,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
小时候,别的小孩都在学堂学习,他却跑出去,爬上醴泉寺的橘树摘水果,倚靠在松树下听风观鸟,把自然当书斋。
放牛时,他横卧在牛背上读书,放羊的间隙,翻阅书卷,田野成了他的开放式学堂。
展开剩余97%苏轼遵守母亲的教诲不捕捉鸟雀,看到小鸟时,他会轻轻触摸鸟巢中幼鸟的绒毛感知生命。
良善人家,自然引得鸟雀们都在苏家庭院建窝安家。
苏轼小时候,和云门宗佛印了元小和尚时常往来玩耍。
有一回,苏轼进入寺庙后,笑着叫到:“秃驴何在?”小和尚脱口回怼:“东坡吃草!”
成年后,苏轼外放,写信给佛印,将嗔怨比作“八风”,曾写诗自诩“八风吹不动”,却被佛印禅师回了个“放屁”二字。
苏轼气不过,坐船过江而来,找到佛印理论。佛印不搭理他,送给他一句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点破了苏轼强求心性的虚妄。
佛印在锡金山寺修行时,二人经常一起泛舟论禅,苏轼曾叹道:“不知陶靖节(渊明)参寥似此否?”
苏轼贬谪或者外调时,会拜访当地有名的高僧,学习佛法。
任杭州通判时,苏轼和天台宗高僧辨才元净在龙井游玩时,赋诗:“请得辨才师,风雷走夜壑”。
在拜访惠勤、惠思两位高僧时,苏轼曾作诗道:“天欲雪时寻二士,人言此地是西湖”。
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,经常前往安国寺,与继连参禅静修。从这时候开始,苏轼开始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全家信佛苏家和苏轼外公家,所有人都笃信佛法,他们一生按照佛教宗旨做事。
苏洵是苏轼的父亲,他皈依云门宗四世高僧圆通居讷,系统修习佛法,还在家里长期供奉佛经与罗汉像。
他还引导苏轼阅读佛典,父子二人经常一起讨论佛理。
苏轼晚年回忆道:“父洵好禅,尝与僧游”。
母亲程夫人法号优婆夷(在家女居士),她持戒修行,布施供佛。
程氏怀孕时,曾经梦见僧人来家中借宿,家族认为这是与佛有缘的吉兆。
程氏以佛家因果观培育苏轼仁心教导苏轼,让他多行善事,比如不要伤害鸟雀,不能占有意外之财。
苏轼的弟弟苏辙,终生礼佛,他和苏轼共同参禅。
两个人的诗文大多都涉及佛理,比如“老僧已死成新塔”等句。
苏轼的三任妻子,原配王弗、继室王闰之、侍妾王朝云也都信佛。
王朝云临终时,诵读《金刚经》偈语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
苏轼的外祖父程公,青年使遇难,幸亏得到了十六个僧人的救助才得以脱难。
于是,程公终身供奉十六罗汉像,程、苏两家也世代沿袭这个传统。
苏轼的堂兄惟简(宝月大师),是成都大慈寺高僧,后成为寺庙主持。
二人情同手足,苏洵去世后,苏轼兄弟将家藏书画悉数赠予惟简供养,称:“我兄甚似破灶堕”。
贬谪黄州时,只有惟简派徒孙不远千里,探视苏轼。苏轼非常感动,为堂兄撰写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
苏家还设有佛堂,用来礼佛。
茶供罗汉像时,出现白乳化雪的异象,苏轼亲眼所见并记录在了《罗汉赞》中。
他们一家“崇信三宝”的家风,为苏轼烙下深刻佛印。
让他即使经历了宦海浮沉,也能像“居士”一般融通儒释,成就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的旷达境界。
晚年顿悟1094年,苏轼被贬惠州,前往岭南途中,他绕道前往南华寺。
初次谒见六祖慧能的肉身时,苏轼潸然泪下,写了一首《南华寺》: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。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。
在这里,他向高僧询问修行的真谛,此次造访,让苏轼达到了本心澄明的境界。
1100年,天下大赦,回老家的途中,苏轼与挚友苏伯固(苏坚)兑现早年“共游曹溪”的约定,专程绕道南华寺相聚。
到了南华寺,他们才知道旧友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,悲恸之下,苏轼用茗果祭奠,撰写了《书南华长老辩师逸事》,追忆往昔的论禅的友谊。
苏轼在这里,重新读了一遍当年所作的《南华寺》,读到“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两霰”,更加感叹事实瞬息万变,沧海桑田。
1101年,苏轼重病缠身,自知时日无多,他再次返回南华寺。
苏轼来到南华寺后,跪拜在慧能千年真身前,突然失声恸哭。
泪水中,“此身如不系之舟”交织着他对宦海浮沉的释然;“要识本来面”表达对禅宗至境的崇拜以及直面生死大限的淡然。
回到常州后,苏轼留下了八个字的遗偈: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。
他用佛家的因果理论总结了自己的一生,他认为自己一生活得清清白白,死后必然不应该坠入地狱,此生无憾。
1101年临终前,苏轼作《六祖真身赞》,其中的“云何见祖师?要识本来面”,和《南华寺》中的“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”,形成了呼应。
他借六祖慧能的智慧涤荡自己的尘心,承认自己一生只知作诗。他忏悔“文辞浮华”的罪业,最终完成了灵魂净化的终极仪式。
苏轼三谒南华寺期间,一共留下了23篇书信文章以及2首诗。其中禅意隽永的句子包括《发广州》组诗“水香知是曹溪口,眼净同看古佛衣”。
这首诗描绘曹溪水色澄澈,暗喻佛法可以洗涤心灵。
还有《南华寺》续篇中,苏轼写到: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炼。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苏轼从轮回视角,审视宦海浮沉,总结出自己是因为一念之差导致一生波折。
在《东坡志林》中道:竹中一滴曹溪水,涨起西江十八滩。
苏轼认为佛法如滴水之力,可以撼动乾坤,展露出禅宗“一即一切”的宇宙观。
苏轼临终前的禅诗,可以浓缩为三重境界。
早年欣赏庐山烟雨、浙江潮起潮涌,认为这就是人生,只能说是见山是山。
中年历经宦海沉浮,苏轼认为过往的理想都是虚妄,达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。
暮年彻悟后,苏轼回归本原:“见得庐山烟雨浙江潮”,山水仍是山水,可是此时的心境澄明,再无任何挂碍。
结语苏轼晚年提出“着力极差,顺遂极高”的终极领悟,强调刻意强求反失本心。
这种观点,和佛家“去执念”、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相通。
真正的自在,不需要刻意追逐,强求情谊名位和功名利禄,反而会陷入死胡同。《三国演义》中,刘、关、张在大兴山初战,开启了武将单挑的序幕,单挑展现了力量搏杀的美感,使每个英雄人物跃然纸上。
一些武将没能在演义中出现单挑的机会,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憾。
整个三国中,有4个人可以和张飞大战100个回合,他们是谁呢?
虎痴“裸衣血战”首先第一位是许褚。
211年,马超为报杀父之仇,也为抵御曹操西征,率领西凉联军进攻潼关。
闻讯后,曹操亲自赶往潼关支援。
当曹操主力抵达渭水南岸时,马超、韩遂联军佯装懈怠,成功将曹洪从潼关引出。
曹洪被埋伏的马超、庞德夹击,潼关不慎丢失。
十万联军又杀向曹操,曹操无法在此处站稳脚跟,只好命部队向黄河东岸撤退。
曹军渡过渭水时,曹操和许褚带领百余名护卫断后,遭到马超突袭。
马超率领万余名骑兵箭雨覆盖,曹军的渡船超载通弘网 ,士兵混乱,很多船都翻了。
马超命人强行登船,最不济也要把曹操的船弄翻,曹操命悬一线。
许褚左手高举马鞍为曹操挡箭,身中数箭仍然毫不退避,右手持刀斩断攀船士兵的手臂,防止船只倾覆。
在船工中箭身亡后,许褚跳入水中,用单手划船,奋力推船前行,最终独自操纵船只到达渭水北岸。
因为有许褚的遮挡,曹操全程未中一箭。
此役后,曹操感叹“微褚几死”,许褚升任中坚将军,“虎痴”威名震慑三国。
潼关丢失后,曹操及时调整战术,命一部分军队吸引联军注意力,又命令徐晃率主力迂回渡河开辟新战场。
曹军主力悄悄北上蒲坂津,而后西渡黄河建立河西据点,稳扎稳打。
当马超发现曹操意图时,曹军已经在渭河南岸扎好了营寨。
曹操固守不战,诱使联军求和。大战前夕,曹操带着许褚与马超、韩遂会面。
见面后,马超想要偷袭曹操,却被许褚的眼神吓退,于是问道:“公有虎侯者安在?”
会后,两军正式交战,一开战,马超便和许褚战在了一起。
之前已经身负箭伤的许褚,不惧伤痛,挥舞大刀上前迎战 。
马超手握长枪,两人的拼杀声传遍战场。
战马力竭,两人还未分胜负,于是二人换马再战,前后大战了200回合。
许褚打得不过瘾,脱掉盔甲,赤裸着上身,只见之前的伤口早已裂开,鲜血染红了整个身体。
俩人再度搏杀了30多回合,许褚甚至徒手折断了马超枪杆,惊人的爆发力,惊骇两军。
曹操知道许褚有伤,鼓舞士气的效果已经达到了,赶紧派兵援助许褚,让他安全退出战场。
可由于曹操也加入了战场,许褚坚持守卫在曹操身边。
混乱中,许褚由于分心又被箭矢射中,但依然死战不退。
最终,由于韩遂的背叛,联军被曹操打败。
此战后,许褚因伤退出了前线。
许褚是曹操麾下头号耐力猛将,无伤病情况下,与张飞对战100回合,应该不成问题。
马超“挑灯夜战”第二位则是马超。
汉中的张鲁担忧刘备吞并益州后威胁自身,于是联合刘璋共同对抗刘备。
为牵制刘备主力,张鲁派麾下猛将马超率军突袭葭萌关,意图切断刘备后路。
刘备得知后,深知守将霍峻难以抵挡,急调张飞、魏延驰援葭萌关。
魏延被马岱诈败回马箭射中左臂,张飞及时赶到,救下被围困的魏延。
张飞和马岱交手后,不满道:“汝非马超,速换正主来战!”
马超上阵后,张飞与他你来我往,战到100回合时,刘备担心张飞被7p.a3q6.cn年轻的马超拖入耐力战,赶紧鸣金收兵。
战前,张飞因轻视马超,在军师诸葛亮的激将下,立下了军令状。
午后,不服输的张飞再次申请出战,两人又交战了一百回合,还是不见胜负。
刘备明显能感觉到三弟的体力已经不如从前,再次鸣金收兵。
到了晚上,立下军令状的张飞非常着急,他请求刘备准许他夜战。
于是汉军点起火把,准备夜战。
张飞来到阵前,大喊到:“不捉马超,誓不回关!”
血气方刚的马超自然上前应战,两人又大战了20回合。
马超不想等到刘备鸣金,于是诈败张飞,趁机向张飞投掷重锤,幸好张飞经验丰富,躲了过去。
最终,这场战役以诸葛亮离间招降马超告一段落。
这时候的张飞,大概在50岁左右。马超35岁,正值壮年。
但想来,即使张飞巅峰期,马超和他公平对战100个回合还是没问题的。
常山赵子龙第三位自然是没有败绩的赵云。
常山赵子龙和燕人张翼德同属刘备阵营,没有正面交锋过,但赵云的战绩真是无可挑剔。
卧牛山下,赵云夺马时一枪秒杀裴元绍;在界桥之战中,数回合刺死麴义。
穰山救主战中,赵云整夜厮杀,被许褚、于禁、李典围殴,仍能找到机会,背后突袭一枪,刺死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览,甚至最后全身而退。
刘备在荆州发展扩张时,赵云秒杀了五个人,分别是张武、吕旷、淳于导、夏侯恩、邢道荣。
长坂坡之战中,赵云连斩7人,分别是晏明、钟缙、钟绅、慕容烈、焦炳、刘晙、马汉。
北伐期间,赵云又在凤鸣山连斩韩家四人,分别是韩瑛、韩琪、韩琼、韩德。
从街亭撤退时,他又斩杀朱赞、苏顒;夷陵救主时秒杀朱然;南征时一回合刺死金环三结。
有名有姓的大将就有23个,其中有15个人是被赵云秒杀,尤其高览、朱然这两个还是一流将领。
汉水救黄忠时,赵云年事已高,仍然可以单挑张郃和徐晃。
综合赵云的战绩,无论是武力、速度还是耐力,和巅峰期的张飞大战100回合,都是绰绰有余的。
而且,从赵云的作战方式来看,张飞很有可能被出其不意的长枪斩于马下,很可能用不了100回合。
三英战吕布而最后一位自然是早早出场的吕布。
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,董卓命吕布镇守虎牢关。
吕布连斩联军数个将领后,初出茅庐的张飞为救援被吕布盯上的公孙瓒,主动上前拦住吕布。
此时的张飞,战斗经验还不丰富,两人对战50回合没有胜负。
关羽和刘备一同出马后,三人联手之下,吕布这才退走。
两人再次交锋发生在徐州。
曹豹打开城门后,吕布偷袭醉酒的张飞。
但张飞趁着酒劲,以死相拼,吕布不想以伤换伤,便放走了张飞。
到吕布40岁时,张飞终于扳回了一局,他劫掠了吕布购买的150匹战马,挑衅吕布。
俩人再次战斗到一起,大战了100回合,刘备看张飞还是拿不下吕布,只好鸣金收兵。
此时的吕布已经过了黄金期,张飞正值巅峰期。
如果两人同在巅峰期,吕布是不惧张飞的。
结语《三国演义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角色,既有仁义刘皇叔、忠义关二爷、悍勇张翼德、卧龙诸葛亮、枭雄曹孟德这样的大人物,也有貂蝉、马谡这样的小角色,每一个人物都有9r.a3q6.cn我们喜欢的地方。
但他们其中一些人的结局让人难以接受,能够对阵吕布、许褚,又能当阳桥喝退曹军的张飞,为何没有死在战场上呢?中国56个民族,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。
历史上,女真一族曾经出现过两个政权,大金和大清。
两个政权中间的400年内,女真一族仿佛蛰伏一般,几百年后又横空出世。
“女真”从哪里来的,消失的那些年,他们又去哪里了呢?
女真族的由来追溯到3000多年前,周朝时期,女真族最早的祖先是东北地区的肃慎人,通古斯民族的一支。
肃慎人曾向周武王进贡“楛矢石砮”(桦木箭杆与青石箭镞),这是文献记载的,女真祖先和华夏民族的最早接触场景。
汉至晋代,他们称作挹娄人。
挹娄人摆脱夫余族压迫后,主动归附曹魏政权,被划入辽东郡管辖,和我国形成首次直接政治隶属关系。
南北朝时期,改称勿吉人,均为肃慎的后裔。
他们还是以渔猎为生,分布于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。
那时候,他们开始通过辽东与中原保持朝贡贸易,输入铁器、纺织品,输出毛皮、药材等。
隋唐时期,南北朝的勿吉演变为靺鞨,靺鞨在东北一共有7个联盟部落。
其中的黑水靺鞨部落,实力最强大,位于7个部落的最北边,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及长白山地区。
因地处偏远、社会发展滞后,他们依然保留着渔猎传统。
自李世民贞观年间时,靺鞨各部就与中原王朝互有来往。
而黑水部的朝贡使团,首次让中原知道了女真这个称谓。
具体记载于《宋会要辑稿》:“贞观中,靺鞨来朝,中国始闻女贞之名”。
自唐朝起,便用“女真”特指黑水部。
那时候,渤海国的粟末靺鞨向北扩张,已经接连吞并了地理靠南的拂捏、虞娄等部,渐渐逼近黑水部。
所以,面对粟末部的压迫,黑水部不得不向中原王朝,也就是当时的唐朝寻求庇护。
黑水靺鞨接受了唐王朝册封,725年,唐朝开始在黑水部的腹地设立黑水军,派遣中央官员监督军事防务。
第二年,黑水军升格为黑水都督府,以黑水靺鞨首领做都督,赐国姓“李”,授予官职,世袭统领。
由于唐朝的加入,黑水部挡住了粟末部的进攻,而在唐朝和黑水部的夹击下,粟末部不得不依附唐朝,换取和平。
唐朝承认了渤海政权,建立了忽汗州都督府。
靺鞨部落,两个最大的部落南北分治,又互相对立,在唐朝形成了以夷制夷的羁縻体系。
而这时起,部分靺鞨人迁居营州(今辽宁)与汉人杂居,又进一步加速了靺鞨的汉化。
女真的崛起和衰亡辽宋时期,耶律家族的崛起,强大的辽国四处扩张。
辽国在925年左右,灭掉了渤海国,顺势将女真部落纳入了统治体系。
为了强化控制,辽国强制迁移一部分女真进入辽国境内,设置州县管理,同步推行农耕汉化政策,这部分女真人被叫作熟女真。
而另一部分女真人,户口不入辽籍,仅仅维持朝贡关系,依然保持氏族制度,是为生女真。
当时生女真中最强盛的是完颜部。
女真部分部落开始尝试农耕活动,主要种植五谷,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田野农业,仍以渔猎采集为主业。
生女真因辽吏的压迫,如强征贡品、欺压首领等行为,积累了仇恨。完颜部在自保的同时,不断寻求崛起的机会。
于是,完颜部在四世祖绥可(约11世纪初)的率领下,迁移到了按出虎水(今阿什河)流域定居。
迁移后,女真族首次实现了“耕垦树艺”,并掌握了烧炭熔铁技术,开始建造房屋舟车。
女真族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,粮草、战备开始提升。
到完颜部六世祖景祖(乌古迺,约11世纪中叶)时期,又引入了牛耕技术,铁制农具逐渐普及,生产效率显著提升,完颜部加速从渔猎经济向农业过渡。
农耕发展为完颜部统一生女真各部落奠定物质基础,推动女真社会从原始氏族制转向奴隶制。
1113年,完颜阿骨打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后,通过军事征服与政治联盟,统一了生女真分散在各地的部落联盟,终结了女真长期分裂的局面,开始了女真全面对抗辽国的时代。
两年后,完颜阿骨打称帝,建国“大金”,女真族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。
十年内,大金就攻占了辽国五京。到1122年,夺取辽国上京,之后西逐天祚帝,终结了辽国对女真长达两个世纪的压迫。
不过,阿骨打在归途中病逝,他弟弟完颜晟继位,是为金太宗。
金太宗大力推行女真南迁政策,强制猛安谋克户迁入中原,与汉人杂居并学习农耕技术。
金攻占北宋后,强制迁移十余万汉人至东北(如上京),开发女真故地。
大金又命令200万女真人迁入中原(北京、河北等地),与汉人混居务农,朝廷鼓励通婚、推行汉语考试,加速文化融合。
12世纪末、13世纪初,到了金世宗、金章宗统治时期,完颜部的封建租佃制全面取代了奴隶制,女真贵族转化为地主阶级,农耕化最终完成。
“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。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,必然开始由盛转衰。
大金国也出现了历朝历代末世的必然现象:军事衰弱、内政败坏、外有强敌崛起(蒙古)。
1234年,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(主力是蒙古),大金国灭亡。
大金灭亡后,直到1616年大清建国,女真这个名字消失了近400年,这400年,他们去哪了呢?
李成梁的“奴儿”崛起大金灭国后,生女真主体退回松花江、黑龙江流域,保持渔猎传统,形成分散部落。
而长期定居黄河流域的熟女真,因与汉族杂居通婚、改事农耕,到元明时期已完全汉化。部分后裔改汉姓(如“完颜”改“王”、“富察”改“傅”),今河南、甘肃等地仍有完颜氏村落。
其中,被俘虏的贵族以及部分部众迁移到蒙古草原,生活方式与语言习俗逐渐蒙古化。
由于元朝强制征调女真人充军、纳贡,导致女真的社会结构瓦解,所以女真销声匿迹了。
女真只是暂时沉寂了,却没有灭绝。
东北一直都是靺鞨部落的后裔,只不过出现了很多分支。
中原熟女真汉化或者蒙古化,但东北生女真,一些原本弱小的边缘部族却存活了下来,保留了文化根基。
元朝时期,设置辽阳行省,管辖女真,推行“万户府-千户所”制度。
元末战乱频繁,为躲避战祸,这些万户府纷纷迁移。
胡里改路(阿哈出部)、斡朵里路(猛哥帖木儿部)两大万户府,明初为避蒙古侵扰,南迁至绥芬河、图们江流域。
明朝统治时期,施行卫所制度,在辽东设置了建州卫,后逐渐发展为三个卫所。
这两个迁移而来的部落首领,分别担任指挥使,形成了建州女真。
在松花江流域的女真部众,主体为金朝完颜部旧地遗民,其中以叶赫、哈达、乌拉、辉发四大部(合称“扈伦四部”)最为强悍,形成了海西女真。
还有一部分远离大部族,自生自灭的族人,依然以渔猎为生,组织松散,穴居生活,被称为野人女真或者东海女真。
嘉靖二十年后,嘉靖崇信道家,荒废朝政,京营系统越发糜烂,文官对武官的遏制进一步加剧,这就导致边将渐渐和朝廷离心离德。
到万历年间,在部将的拥簇下,李成梁实际上已经成了东北的土皇帝。
为了养寇自重,他扶持弱小的建州女真,用来制衡强大的海西女真。
努尔哈赤青年时期曾被李成梁收留于辽东总兵府,期间学习汉语、军事战术及明朝官场规则,二人形成类似“养父子”的密切关系。
李成梁攻破古勒寨剿灭阿台时,误杀努尔哈赤父祖(觉昌安、塔克世)。
为平息建州怨愤,李成梁将努尔哈赤兄弟收为仆役,授予三十匹马、敕书(贸易特权)等作为补偿,努尔哈赤获得了原始资金的积累。
1582年,李成梁设计诱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、杨吉砮。
六年后,他又重创了哈达部孟格部禄,瓦解了努尔哈赤的强敌联盟。
1593年,海西叶赫部联合九部联军攻打努尔哈赤时,李成梁拒绝出兵干预,导致建州女真赢得古勒山大捷。
此外,李成梁还对努尔哈赤兼并朱舍里、讷殷等部视而不见。
这之后,因为李成梁的举荐,努尔哈赤获封“龙虎将军”,成为唯一获得此称号的建州女真人,并成为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,赋予了奴儿哈赤合法领袖地位。
1606年主动撤出辽东前沿防线宽甸六堡,迁走十余万边民,将战略要地拱手让予努尔哈赤,使其控制区扩张至鸭绿江畔。
可李成梁小瞧了奴婢一般的努尔哈赤,当努尔哈赤1618年以“杀父祖之仇”为七大恨之首伐明时,将昔日恩人变成了头号罪人。
建州女真统一东北后,通过八旗制度调整社会结构,实现崛起。
努尔哈赤南下野心终于暴露,随着大清建国,女真之名再度被世人知晓。
结语坐拥黑土地的女真族,一直以渔猎为生。
中原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的进入,才真正让女真族有了崛起的机会。而中原王朝一直不重视遥远的黑土地通弘网 ,不然,女真族也不会有发展的机会。这一切的一切还得看“天时地利人和”!
发布于:安徽省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